在16至18世纪的欧洲,番茄曾被视为致命的“毒苹果”,尽管它属于茄科植物(Solanaceae),但并未真正毒死食用它的贵族。事实上,当时的高酸性番茄容易吸收镀铅盘中的铅,导致用餐者中毒身亡。然而,番茄确实含有有毒的甾体糖苷类生物碱,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:为什么现代人可以放心享用BLT三明治中的番茄,而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却可能因类似的浆果丧命?
最近,中国四川大学的研究人员在《科学进展》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问题的化学机制。他们发现,番茄的成熟过程涉及“复杂的表观遗传和遗传网络”,这些网络使得人类和许多动物能够安全食用番茄。茄科植物中的甾体糖苷碱类物质原本是为了防御害虫而演化出来的,过量摄入会导致苦味和一系列严重症状,如灼烧感、恶心、腹痛,甚至内出血。
然而,茄科植物需要通过种子繁殖,而这一过程通常依赖于动物食用其果实并传播种子。因此,番茄在成熟过程中需要调控其有毒的甾体糖苷类生物碱含量。长期以来,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一直是个谜。
四川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生物学家冯白的带领下,通过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(WGBS)和基因编辑技术,揭示了番茄成熟过程中关键的分子机制。他们发现,促使番茄成熟为更红、更软、更甜果实的化学物质,同时也能将有毒的甾体糖苷碱分解为毒性较小的化合物——esculeoside A。研究特别关注了一种名为DML2的蛋白质,它通过去甲基化作用,使细胞的基因阅读机器能够访问与毒素降解相关的基因。当DML2被阻断时,番茄果实中的甾体糖苷碱水平在成熟过程中仍然保持高位。
通过与其他植物的基因信息比较,研究团队发现,在人类驯化番茄的过程中,DML2的去甲基化作用逐渐增强,导致番茄中的甾体糖苷碱水平降低。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未完全成熟的绿色番茄也可以安全食用,而无需担心历史上的“毒苹果”传说。
尽管如此,番茄果肉的质地和口感仍然因个人口味而异。这项研究不仅解答了番茄如何从“毒苹果”演变为餐桌美味的化学之谜,也为理解植物的驯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