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llop
荣耀的 加入Wallop | 登入
主页
生物医学
自毁式“活体炸弹”开启免疫治疗新纪元
Deepfire 发表于 2025-02-28 阅读 230 次

自毁式“活体炸弹”开启免疫治疗新纪元

结核病——这个曾被称为“白色瘟疫”的古老疾病,如今仍是全球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。尽管发达国家已将其有效控制,但每年仍有超百万人死于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呼吸衰竭。面对百年疫苗BCG在成人防护中的疲软,科学家正通过基因工程打造“会自毁的活体疫苗”,试图在这场持续千年的攻防战中撕开突破口。

自1921年问世的卡介苗(BCG)采用弱化的牛分枝杆菌,虽能有效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,但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率仅有0-80%的波动区间。“它就像一把钝刀,在关键战场上失去了锋芒。”Weill Cornell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授Dirk Schnappinger指出。这种局限性导致BCG仅在高发地区作为防御底线。

转机出现在2019年:匹兹堡大学与NIH疫苗研究中心的联合实验发现,将高剂量BCG直接静脉注射给猕猴,其肺部防护效果远超传统皮下注射。这触发了科学界的核心追问——如何既保留疫苗效力,又消除活菌残留风险?

在2024年1月10日发表于《自然·微生物学》的研究中,Schnappinger团队展示了疫苗工程的颠覆性突破。他们通过分子剪刀技术,将噬菌体溶菌酶基因植入BCG,并设置抗生素控制的双重开关。“这相当于给细菌装上定时炸弹,”论文资深作者Sabine Ehrt教授解释道,“注射期间用抗生素维持细菌存活,停药后立即触发溶菌酶爆破程序。”

在猕猴实验中,改造后的BCG静脉注射后快速激活免疫应答,随后细菌残体被完全清除,避免了传统活疫苗可能引发的持续感染。当这些猕猴暴露于结核分枝杆菌时,肺部病灶数量锐减85%,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防护效能。

疫苗研发的最大障碍来自临床试验的天然悖论:结核病潜伏期长达数年,且仅5%-10%的感染者会发病。这意味着传统验证方式需要数万样本和数亿美元投入。为此,哈佛团队设计出更激进的解决方案——培育携带“三重自毁开关”的结核分枝杆菌。

这种基因编辑病原体包含三种独立灭菌机制:四环素依赖性生存系统、温度敏感型自杀模块以及光激活裂解程序。即使在严重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,三重开关也能确保99.99%的细菌清除率。“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疫苗,更是最安全的‘假想敌’。”Schnappinger强调。该菌株将被用于人体挑战试验,通过可控感染直接评估新疫苗效力,将研发周期压缩70%。

两项研究的交汇点指向疫苗开发范式的变革:

  1. 精准控制:活体疫苗从“不可控风险”变为按需激活的免疫教练
  2. 快速迭代:自毁病原体构建的挑战模型,让疫苗测试进入“高速实验舱”时代
  3. 安全冗余:多重生物遏制策略为基因工程生物套上“紧箍咒”

尽管距离临床应用仍需跨越规模化生产、长期安全性验证等障碍,但猕猴实验的成功已点燃希望。正如研究者所言:“我们正将最危险的敌人,改造成守护生命的特工。”在这场与进化速度赛跑的较量中,科学或许终于找到了破解结核病千年困局的密钥。

(研究详情参见《自然·微生物学》2024年1月刊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技术白皮书)

推荐文章
相关文章
 © Wallop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